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黃永全 7月9日 1:43   2012年~2015年至今,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菁寮社規師黃永全執行長0931033700,全力推動菁寮老街無米樂社區【自己的村落,自己救】,台南市後壁區菁寮農村無米樂故鄉積極建構美麗家園,企劃菁寮社區自主性社造,落實發揮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開創文化資產守護與活化,農村再生,菁寮百年嫁妝老街,菁寮農村生活體驗博物館,稻米文化館,菁寮合法立案荷蘭井湧泉民宿,農村體驗香噴噴的割稻飯,農耕體驗教育DIY,食宿換工,伴手禮探索半日一日二日旅遊,在地菁寮人出錢出力不離不棄故鄉情,27年資深人文教育導覽團隊,全程熱誠服務,歡迎大家來菁寮農村無米樂故鄉共襄盛舉,體驗菁寮農村社區文化觀光產業經濟社造大業,來菁寮農村無米樂鄉下住一晚。 後壁商圈 2012.11.23 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 黃永全社規師召集人 台南市「後壁區」在明鄭時代屬承天府天興縣。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設台南台灣府,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後壁區屬諸羅縣,那時尚是荒蕪之地,雍正年間設廳,改屬鹽水港,後來屬嘉義廳的庄堡合稱「後壁庄」。台灣光復後設置「後壁區」。 「後壁區」位處台南縣最北端,境內地勢平坦,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總面積約71.20平方公里。居民人數約27,000人,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是嘉南平原的穀倉,其耕地面積達三千五百多公頃居全台之冠。 藍染的故鄉「青仔寮」 「菁寮庄」名稱沿革:清朝時屬台灣府諸羅縣鹽水港廳下茄苳北堡,由於此地人民大都種植「青仔」(一種染料樹),因產量豐富,人民生活得改善,為促使普遍種植因此取名「青仔寮」即是「菁寮庄」地名。本地的藍染工藝,起源甚遠。靛藍織染,不僅提供了染料商品,隨之發展的彩紋圖騰,更宣告了產業文化的誕生。光復以後,本村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庄內廣行草編,一時蔚為盛事。而且當時南北交通動線與生活重心位置,即是興盛的鹽水港聚落,貨物往諸羅縣運輸,與銷售必經的中繼站「菁寮庄」,亦是鄰近聚落發展經濟最早的庄堡。 菁寮北勢街~嫁妝老商店菁采重現 在清末到民國50年代,當地不只以藍染(清末民初)發跡及往後的稻田農作和草編製品帶動繁榮外,更發展出早期阿公阿嬤的嫁妝品興盛的商店街林立,每種行業皆有數家以上,如:金飾店、囍餅舖、西服店、布行、棉被店、禮服店、皮鞋店、腳踏車店、傢俱工廠、酒家、茶室、飲食館、販仔間(旅社)、碾米廠、鐘錶店、美容院、冰菓店、理髮廳、打鐵店、木桶製作店、戲院、西醫診療所、中藥鋪、家庭五金行、雜貨店、百貨行、磚廠、蓋屋包商、大型菜市場、信用組合會社、輕便車道、公共澡堂、應有盡有。 現在的菁寮老街商店,依然有年長者繼續守護嫁妝老店,台南嫁妝一牛車的美名,還保留著百年金德興漢藥店古蹟、86年的老自轉車店、老囍餅店、老布店、老鐘錶店、老棉被店、老鉛桶店、老百貨行、老西服店、老柑仔店、老碾米廠、老飲食店、美容院、冰菓店、漢藥店、三合院民宿、老醬油店、老家庭五金行、老水電行、老菜市場、文創台客袋店、農村美食割稻飯店,持續經營著。 2007年菁寮聚落申請文建會第一屆「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行塑了菁寮的嫁妝文化博物館特色風貌,兼具「展示」「教育」「研究」「典藏」功能,凸顯了後壁商圈菁寮老街文化創意與美食經濟的遠景。 後壁商圈在這5年來帶動有50萬人進入菁寮聚落,更讓菁寮社區商業經濟每年持續成長了近2千萬元,商店街店面新增40%以上;真的後壁商圈菁寮社區也在98年榮獲行政院內政部~全國績優農村績效第一名。 台南市後壁區更因此在100年榮獲【國際宜居城市大獎】「國際花園城市獎」銅牌獎。 農村文化資產的守護與活化 但在「菁寮庄」已沒落40年之久時,也有重振旗鼓,再造新氣象的利基。雖然目前菁寮聚落繁榮景象不在,但百年景物依舊,老年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和傳統老技術猶存。在1999年起,菁寮墨林村落由村長與居民自主性的發展,建立守護在地文化資產的基礎,包括推動梁家四合院的重仁診療所自費整修,無償性提供社區成立墨林農村文物館, 改善村落閒置髒亂空間為入口意象的親水公園,以及重拾傳統藍染與草編的老技藝等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同時也著重在地老人的存在價值,即開始挖掘紀錄在地老農民生活文化的珍貴資料與菁寮嫁妝老街經濟商店的特色樣貌,並修護老舊三合院文化古蹟景觀及農村生活體驗的特色民宿,和老農夫用一輩子守護住一片綠油油稻米農作產業,一步一步地建立菁寮聚落的「人」、「文」、「地」、「產」、「景」資源與推動關懷老人的職責。社區居民自費自主的出錢出力,為故鄉勾勒出美麗家園的藍圖,以及大家開會漸漸凝聚共識,將菁寮農村生活文化轉型為文化觀光,帶動貧瘠老舊農村的文化觀光經濟效益。 菁寮農村,經過世代老農民散發出來的憨厚人情味,以代代相傳的堅毅生命力,守護台灣最後一塊綠油油淨土的精神,和在地子弟感人肺腑的親情延續,娓娓道來真情流露的故事,來發掘自己社區的真善美樸,也浸染了來此尋幽攬勝的遊客。            菁寮農村追求真正的卓越,請大家多多鼓舞與打氣,在老農民社區裡,老中青少世代交替中,社區由下往上的社造,一步步自主性發展及鼓勵自費投資在地產業,開發農村文創觀光事業,開拓貧瘠農村經濟,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留住在地青壯年所努力的痕跡,將祖先所留下來的老舊文化資產,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經營,讓菁寮庄發光發熱。 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 無米樂~菁寮庄社造規劃導覽文史工作室~荷蘭井湧泉民宿~菁寮社區規劃師黃永全社造執行長0931033700       讚     留言     分享    
   
 
   發現綠色植物幸福之美
 
   
   
 
 
   
黃永全
7月9日 1:43
 
2012年~2015年至今,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菁寮社規師黃永全執行長0931033700,全力推動菁寮老街無米樂社區【自己的村落,自己救】,台南市後壁區菁寮農村無米樂故鄉積極建構美麗家園,企劃菁寮社區自主性社造,落實發揮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開創文化資產守護與活化,農村再生,菁寮百年嫁妝老街,菁寮農村生活體驗博物館,稻米文化館,菁寮合法立案荷蘭井湧泉民宿,農村體驗香噴噴的割稻飯,農耕體驗教育DIY,食宿換工,伴手禮探索半日一日二日旅遊,在地菁寮人出錢出力不離不棄故鄉情,27年資深人文教育導覽團隊,全程熱誠服務,歡迎大家來菁寮農村無米樂故鄉共襄盛舉,體驗菁寮農村社區文化觀光產業經濟社造大業,來菁寮農村無米樂鄉下住一晚。

後壁商圈 2012.11.23
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 黃永全社規師召集人
台南市「後壁區」在明鄭時代屬承天府天興縣。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設台南台灣府,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後壁區屬諸羅縣,那時尚是荒蕪之地,雍正年間設廳,改屬鹽水港,後來屬嘉義廳的庄堡合稱「後壁庄」。台灣光復後設置「後壁區」。
「後壁區」位處台南縣最北端,境內地勢平坦,為八掌溪與急水溪沖積而成之狹長平原,總面積約71.20平方公里。居民人數約27,000人,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是嘉南平原的穀倉,其耕地面積達三千五百多公頃居全台之冠。
藍染的故鄉「青仔寮」
「菁寮庄」名稱沿革:清朝時屬台灣府諸羅縣鹽水港廳下茄苳北堡,由於此地人民大都種植「青仔」(一種染料樹),因產量豐富,人民生活得改善,為促使普遍種植因此取名「青仔寮」即是「菁寮庄」地名。本地的藍染工藝,起源甚遠。靛藍織染,不僅提供了染料商品,隨之發展的彩紋圖騰,更宣告了產業文化的誕生。光復以後,本村則以"三角藺草"編織為農村副業。庄內廣行草編,一時蔚為盛事。而且當時南北交通動線與生活重心位置,即是興盛的鹽水港聚落,貨物往諸羅縣運輸,與銷售必經的中繼站「菁寮庄」,亦是鄰近聚落發展經濟最早的庄堡。
菁寮北勢街~嫁妝老商店菁采重現
在清末到民國50年代,當地不只以藍染(清末民初)發跡及往後的稻田農作和草編製品帶動繁榮外,更發展出早期阿公阿嬤的嫁妝品興盛的商店街林立,每種行業皆有數家以上,如:金飾店、囍餅舖、西服店、布行、棉被店、禮服店、皮鞋店、腳踏車店、傢俱工廠、酒家、茶室、飲食館、販仔間(旅社)、碾米廠、鐘錶店、美容院、冰菓店、理髮廳、打鐵店、木桶製作店、戲院、西醫診療所、中藥鋪、家庭五金行、雜貨店、百貨行、磚廠、蓋屋包商、大型菜市場、信用組合會社、輕便車道、公共澡堂、應有盡有。
現在的菁寮老街商店,依然有年長者繼續守護嫁妝老店,台南嫁妝一牛車的美名,還保留著百年金德興漢藥店古蹟、86年的老自轉車店、老囍餅店、老布店、老鐘錶店、老棉被店、老鉛桶店、老百貨行、老西服店、老柑仔店、老碾米廠、老飲食店、美容院、冰菓店、漢藥店、三合院民宿、老醬油店、老家庭五金行、老水電行、老菜市場、文創台客袋店、農村美食割稻飯店,持續經營著。
2007年菁寮聚落申請文建會第一屆「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行塑了菁寮的嫁妝文化博物館特色風貌,兼具「展示」「教育」「研究」「典藏」功能,凸顯了後壁商圈菁寮老街文化創意與美食經濟的遠景。
後壁商圈在這5年來帶動有50萬人進入菁寮聚落,更讓菁寮社區商業經濟每年持續成長了近2千萬元,商店街店面新增40%以上;真的後壁商圈菁寮社區也在98年榮獲行政院內政部~全國績優農村績效第一名。
台南市後壁區更因此在100年榮獲【國際宜居城市大獎】「國際花園城市獎」銅牌獎。
農村文化資產的守護與活化
但在「菁寮庄」已沒落40年之久時,也有重振旗鼓,再造新氣象的利基。雖然目前菁寮聚落繁榮景象不在,但百年景物依舊,老年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和傳統老技術猶存。在1999年起,菁寮墨林村落由村長與居民自主性的發展,建立守護在地文化資產的基礎,包括推動梁家四合院的重仁診療所自費整修,無償性提供社區成立墨林農村文物館,
改善村落閒置髒亂空間為入口意象的親水公園,以及重拾傳統藍染與草編的老技藝等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同時也著重在地老人的存在價值,即開始挖掘紀錄在地老農民生活文化的珍貴資料與菁寮嫁妝老街經濟商店的特色樣貌,並修護老舊三合院文化古蹟景觀及農村生活體驗的特色民宿,和老農夫用一輩子守護住一片綠油油稻米農作產業,一步一步地建立菁寮聚落的「人」、「文」、「地」、「產」、「景」資源與推動關懷老人的職責。社區居民自費自主的出錢出力,為故鄉勾勒出美麗家園的藍圖,以及大家開會漸漸凝聚共識,將菁寮農村生活文化轉型為文化觀光,帶動貧瘠老舊農村的文化觀光經濟效益。
菁寮農村,經過世代老農民散發出來的憨厚人情味,以代代相傳的堅毅生命力,守護台灣最後一塊綠油油淨土的精神,和在地子弟感人肺腑的親情延續,娓娓道來真情流露的故事,來發掘自己社區的真善美樸,也浸染了來此尋幽攬勝的遊客。           
菁寮農村追求真正的卓越,請大家多多鼓舞與打氣,在老農民社區裡,老中青少世代交替中,社區由下往上的社造,一步步自主性發展及鼓勵自費投資在地產業,開發農村文創觀光事業,開拓貧瘠農村經濟,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留住在地青壯年所努力的痕跡,將祖先所留下來的老舊文化資產,一代接一代的永續經營,讓菁寮庄發光發熱。
台南市後壁商圈菁寮農村經濟發展協會籌備會
無米樂~菁寮庄社造規劃導覽文史工作室~荷蘭井湧泉民宿~菁寮社區規劃師黃永全社造執行長0931033700
 
   
   留言
   分享
 
 
   
   
 
查看貼文
   
編輯電子郵件設定
 
   
   
回覆這封電子郵件來回應這則貼文。
 
   
   
 
這則訊息送到 mark@pre.sent.com 。 如果你日後不想收到來自 Facebook 的這些電子郵件,請取消訂閱
Facebook, Inc., Attention: Department 415, PO Box 10005, Palo Alto, CA 94303
   
 

0 意見:

張貼留言